没有教育的理想,就不可能有理想的教育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陆云泉——
为什么教育需要多种形态呢?因为人是有多种形态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生活本身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教育既要关注当下,也要关注未来。只关注未来,有可能走向务虚;只关注当下,就有可能变成应试教育了,比较短视。中庸就是要在当下和未来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教育的原点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很简单,就是一个字——“人”。
人实际上有三种角色。第一,人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个体,因此我们要关注人的身心健康。第二,人是群居动物,具有社会属性,需要合作、融合、沟通、交流,需要遵守这个社会制定的各种规则。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与人合作、沟通,引导学生遵守规则。第三,人是生产力。人类要推动社会的发展,需要某种技术或能力。因此,学校要教学生知识与能力,也包括创造性。
我们学校有三个论坛。一是学生论坛,每周由学生来讲、学生来听,也有教师来听。二是教师论坛,定期举行,主题不限。三是名家论坛......——陆云泉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麦田里的守望者》)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
没有教育的理想,就不可能有理想的教育
作者|陆云泉
来源|《人民教育》
《人民教育》2019年第10期刊发了对陆云泉校长的专访。记者 董筱婷。本号全文转发。
没有教育的理想,就不可能有理想的教育
《人民教育》:您在担任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前做了3年半的北京市海淀区教委主任。从教委重新回到熟悉的校园,您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陆云泉:我是从学校出发到教委再回到学校,实际上走了一个闭环。最大的感受是:学校是最适合做教育的地方。当然,做区教委主任的经历对于回过头来办学校肯定是有益的。以前理解的教育只是点上的,只考虑一所学校,现在能够从面上、整体上、战略上去思考,也更理解党和政府对教育改革的宏观布局,更有大局观了。也看到了教育的多种形态,理解了最好的教育就是适合的教育。(《重磅!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为什么教育需要多种形态呢?因为人是有多种形态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生活本身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目标,生活是教育的重要主题,关键是教育怎么与学生生活进行对接,我认为素质教育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在我看来,教育第一个要遵循的原则就是“中庸”。“中庸”的意思是不偏不倚,把握好分寸。比如一项教育改革,在推进前一定要进行风险评估和顶层设计。因为学生不是我们的实验品,教育发展要稳步推进。我们学校有两个风筝的雕塑,一个是红色,一个是蓝色,分别代表男孩和女孩,这个风筝的雕塑叫“放飞梦想”。风筝是我校承办2008奥运会青年营的标志。我经常用放风筝来比喻做教育。想要放好风筝,一是我们心中要有天空,天空就是我们对教育的梦想或者理想。我觉得做教育的人应该有一点理想主义,不能太现实,没有教育的理想,就不可能有理想的教育。因为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既要关注当下,也要关注未来。只关注未来,有可能走向务虚;只关注当下,就有可能变成应试教育了,比较短视。中庸就是要在当下和未来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二是我们眼中要有目标,放风筝肯定要看着风筝。对应的,教育的目标就是人,我们要“目中有人”,而不是说只看到分数。三是我们手中要有分寸,想要风筝飞得高,手中的线应该是一紧一松的,紧一紧再放一放。太紧了风筝容易掉下来,太松了就飞出去了。这个分寸我认为就是教育规律。四是我们脚下要有大地。放风筝如果不注意脚下的话,一脚踩空了,不就摔了吗?这个大地指的是做教育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我们经常听到呼吁,要回到教育的原点。教育的原点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很简单,就是一个字——“人”。人实际上有三种角色。第一,人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个体,因此我们要关注人的身心健康。第二,人是群居动物,具有社会属性,需要合作、融合、沟通、交流,需要遵守这个社会制定的各种规则。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与人合作、沟通,引导学生遵守规则。第三,人是生产力。人类要推动社会的发展,需要某种技术或能力。因此,学校要教学生知识与能力,也包括创造性。
从人这样一个原点出发,去思考适合我们的办学理念,以及选择与学生发展目标相一致的教育方式。(《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
大美的校园应该培养大气、大才、大雅的学生
《人民教育》:您当过优质高中的校长,也兼任过薄弱学校的校长,在担任区教委主任期间也去过各种类型的学校,您认为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
陆云泉:好的教育,我的理解应该是为学生选择适合的教育,而不应该是为教育去选择学生。对学生个体来说,适合他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从大的方面来说,什么是好的教育?我首先想到的是“生态”。讲到“生态”两个字的时候,我脑子里跳出来的第一个词是“绿色”。绿色意味着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变革的四个路标——回到本来,思维解锁,流程再造,专业自觉》)
第二个词是“多元”。我们校园里既有参天大树,也有灌木、小草、鲜花。只要这个生命是非常健康地盛开、成长,都是很可贵的。所以,我们并不是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清华北大学子。社会是多元的,因此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元的。这就需要我们对“好学生”或者说“每个学生都成功”进行重新定义。我认为,成功的定义是每个人达到有意义的既定目标。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指导学生确立一个有意义的既定目标,然后去指导他、帮助他实现这样一个目标。人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阿里巴巴总裁马云上学的时候成绩一般,谁能想到他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所以,
我们不能小看学校里、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每个人都有这样发展的可能性,教育要做的就是让这种可能性实现。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关爱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北京一零一中学有一个特别好的地方就是师生关系非常亲密。学生可以随便进校长室,有事随时可以与校长商量获得帮助。其次,我们不能只用学业成绩来评价学生。一些学生的成绩可能不怎么好,但是在学校里很开心,与同学相处得很愉快,特别具有包容性,或者在某一个方面很擅长,他们同样是有发展前途的好学生。(《美英老师暑假怎么过?——暑假推荐10部关于教师的经典电影》)
我在北京一零一中学当教师的时候,有一个学生现在还不到30岁,创办了西少爷互联网餐饮企业,在北京开了很多分店。当时就是因为学校里举办的一次活动点燃了他的创业梦想,所以大学毕业后就自己创业。但是,这个学生在上学时数学并不很好。另外一个学生是我的数学课代表,他是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博士后,现在在一家科研院所当研究员。这两个学生哪个更成功?我认为都很成功,因为他们都对社会有贡献。
第三个词是“开放”。一个好的环境应该是开放的。我们学校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一所园林学校,我们把校园里道路旁的绿篱拆了,开放给孩子们,让他们能够站到树底下,能够触碰到校园里的植物、动物。(《文化的进步,变革的力量——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学校的教育也应该是开放的,学生要能更多地接触社会。现在这个时代是分享时代,是共享经济时代,学校应该想法设法调动外部资源。北京一零一中学有一个温泉校区,建校时间不长。学校大门对面就是区政府建设的北部文体中心,有电影院、图书馆、体育场,非常难得。学校主动与文体中心对接,让我们的学生定期到这个公共图书馆借书,享用体育中心游泳馆等公共资源。但开放也是相互的,学校也要对外开放。比如北京一零一中学的设备设施也可以提供给海淀区举行活动使用。这种分享、开放的办学理念也在不经意间教给学生“大气”。大美的校园应该培养大气、大才、大雅的学生。因为一个人的视野决定了一个人的格局,格局决定了这个人的命运。一个没有大情怀、大格局的人也成不了大事业。环境对人的性格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学校有三个论坛。一是学生论坛,每周由学生来讲、学生来听,也有教师来听。二是教师论坛,定期举行,主题不限。三是名家论坛,我们邀请各行业各领域的名家大家来给学生讲宇宙,讲人工智能,讲国家战略,其中不乏教授、院士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这当中,学生不一定能够学到多少知识,但能够打开视野、拓展格局。有大格局才能有大智慧。我们希望北京一零一中学的学生有大智慧大格局,有丰富高贵的灵魂,有国家意识,有家国情怀,能为民族担当,为未来担当,这很重要。
我们学校建在圆明园里,这是一个国家民族创伤的地方。每年的成人仪式我们都是在圆明园举行。只要站在这个地方,不用说话,学生就能体会当时中华民族落后挨打的屈辱感,体悟如果连国家都没有了,个体也不会幸福的道理,所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为国担当是我们特别重视的培养目标。
学科阅读的意义在于解决学生“为什么学”的问题
《人民教育》:学校目前在课程方面有什么设想吗?
陆云泉:课程正在不断深化完善中。一是做好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我们把重点放在“减负”上。“减负”关键是提高学习效率。同样一道题目,一个学生可能10分钟就做出来了,另一个学生可能用一个小时都做不出来。所以,即使只布置一道题目,对有的学生还是负担,关键是提高作业的针对性。为此,我们正在研发适合学生的学习资料。
二是关于学科阅读。除了语文阅读,我们还应该有数学阅读、物理阅读、生物阅读等。有的学生数学没考好,总是归于审题不清,审题不清其实就是没有理解题目,说到底就是阅读能力的问题。目前大多数国内学校对学科阅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科阅读的载体、素材都很缺乏,这个领域基本上是空白。
学科阅读最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数学教师出身,以前开选修课的时候,会先跟学生介绍什么是数学。我说数学首先是艺术、是文化,数学学科的历史是最悠久的,音乐还是从数学里面出来的,数学本身就是哲学。其实,关于数学学科的阅读素材比较多。如果教师能在某一个小故事上激发学生兴趣的话,可能会让学生喜欢上这个学科,这对学生的影响是一辈子的。学科阅读的意义就在这里。学科阅读不需要太深奥,但是要很有趣,而且材料里面关于学科的核心素养、思想性要很强,这些内容编出来学生是喜欢看的。(《请你开启“书式”暑假模式——"大阅读”为儿童的幸福童年奠基》)
《人民教育》:学科阅读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一个普遍的困惑: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学科?这个问题很重要。其实也是在告诉学生,不是因为你要考试才去学它,学科本身有它自己诞生的历史、有自身独特的魅力。
陆云泉:对。学科阅读也与“减负”有关。喜欢弹钢琴的孩子可能弹一天都不觉得累,不喜欢弹钢琴的孩子几分钟都坐不住,所以负担与量没有直接的正相关,但与兴趣呈正相关。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希望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喜欢学。下一步我们要建立学科团队,把学科阅读专门作为一个项目来做。哪些内容适合学生阅读,这是需要教师先去研究的,这个过程也会引导教师对自己学科的核心素养加以提炼、深化理解。学科阅读读本编出来后,教师也会非常有成就感。
教师发展,打破原来一般意义上的师带徒
《人民教育》:北京一零一中学是如何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
陆云泉:我认为,现在教师专业发展跟原来不一样了。以前,教师专业发展基本上采取师带徒,即老教师带新教师、优秀教师带徒弟这种方式。现在时代变了,老教师有成功的经验,但他们面对的是当时那个时代的学生,而现在学校的学生是“05”后了。所以,用老教师的成功经验教育现在的学生是否还合适?值得思考。客观来说,有部分老教师比较守旧,他们接受的新东西未必比现在的年轻教师多。
我们学校开发了一个链式培训项目,这个项目里有特级教师、教研组长、老教师、中年教师、青年教师,项目组长不是“资深教师”,而是一位青年教师。那么,老教师的工作是什么?就是在青年教师的实践过程中可能会出问题的地方给予提醒。
前两周,我参加化学组的一个关于生态智慧课堂的教研活动。当时发言的是三位青年教师,他们都毕业还不到三年,但都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第一位教师介绍了化学学科生态智慧课堂的结构模型,模型图非常漂亮,而且是自己在电脑上画的。这样一个青年教师学科基础好,表达力、逻辑性很强,又具有绘画功底,艺术素养也不错,经过几年培训一定会成为非常棒的老师。第二、第三个青年教师讲的是在这个模型下如何上好一堂课,也非常精彩。发言结束后,化学组的中老年教师就一起围绕这些课题去研讨,我觉得这个氛围特别好。我们在尝试打破原来一般意义上的师带徒,努力用项目推动教师培训。当然,像“青蓝工程”这些传统的教师培训我们没有否定,而是在延续传统的过程中加上一些新东西,这些新东西可能对老教师来说比较新鲜,也可以防止老教师职业倦怠。
《人民教育》:这其实是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新老教师互动、相互学习,而不是单向学习。老教师有自己的特长、经验,可以为青年教师提供参考;青年教师有活力、有创新,也带来了新的知识。
陆云泉:对。未来我们学校应该是有若干个实验室和项目组,现在教师与学生也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比如学校航天项目组的学生是跨年级、跨学段的,这个课程本身是跨学科的,负责的教师也涵盖老、中、青以及各个学科,这本身也涉及教师的一个链式培训项目。现在都讲智能互联,学校的整体组织架构、课程建设和管理实施都可以借用智能互联时代的这样一种方式,逐渐打破某一种固化的模式。
北京一零一中学现在是一校五址。从近远期来看,学校应该是一个大的集团,“集团化办学”是学校可以预期的发展目标。未来,我们会贯穿K12教育,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也包括国际教育。北京一零一中学已经成为国内的一所名校,但与国际名校还有差距。我们将学校的发展定位于全球视野,要有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既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又要有国际一流的教育理念、一流的课程体系、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管理水平和一流的教育质量。
《人民教育》:管理是一项充满大智慧的工作。我们也期待北京一零一中学在您的带领下,有更大的发展!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记者 董筱婷)
《人民教育》2019年第10期。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学习培训参考资料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我变了,我没变”——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在行动中研究,在坚守中创新——2018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